泰姬陵是誰建造的?泰姬陵有哪些旅游景點?
作者: formermaster/發布時間2021-08-16 11:53:41/點擊3155℃
導讀印度古跡泰姬陵是旅游勝地,前去旅游的人多的數不勝數。讓歷史小編為你介紹泰姬陵的歷史文化、建筑風格、旅游景點、工藝成就等相關內容吧! 泰姬陵簡介: 泰姬陵(Taj Mahal),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跡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泰姬陵全稱...
Tips: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印度古跡泰姬陵是旅游勝地,前去旅游的人多的數不勝數。讓歷史小編為你介紹泰姬陵的歷史文化、建筑風格、旅游景點、工藝成就等相關內容吧! 泰姬陵簡介: 泰姬陵(TajMahal),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跡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泰姬陵全稱為"泰姬·瑪哈爾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臥兒皇帝沙賈汗為紀念他心愛的妃子于1631年至1648年在阿格拉而建的。位于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Agra)城內,亞穆納河右側。由殿堂、鐘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瑪瑙鑲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藝術最完美的瑰寶,是世界遺產中的經典杰作之一,被譽為"完美建筑",又有"印度明珠"的美譽。泰姬陵因愛情而生,這段愛情的生命也因泰姬陵的光彩被續寫,光陰輪回,生生不息。 盡管有人說,沙賈汗只是一個好大喜功的暴君,根本不是多情種子;盡管有人說,泰姬陵美輪美奐的腳下,不知堆砌著多少人的鮮血乃至生命。但是我們似乎更愿意相信這世上真的有情深意重的男子,有穿越時空的思戀,有生死相隨的愛情。泰姬陵依然超越著簡單的建筑學意義,默默地美麗著,不為別的,只為世人心中那一點對愛情的美好向往。 泰姬陵歷史文化介紹: 泰姬陵,莫臥兒王朝最偉大的陵寢,它既是印度建筑中最著名的,也是印度文化融合不同傳統影響的體現,全稱為泰姬·瑪哈爾陵。泰姬陵整個陵園是一個長方形,長576米,寬293米,(另一資料:陵區南北長580米,寬305米)總面積為17萬平方米。四周被一道紅砂石墻圍繞。 正中央是陵寢,在陵寢東西兩側各建有清真寺和答辯廳這兩座式樣相同的建筑,兩座建筑對稱均衡,左右呼應。陵的四方各有一座尖塔,高達40米,內有50層階梯,是專供穆斯林阿訇拾級登高而上的。大門與陵墓由一條寬闊筆直的用紅石鋪成的甬道相連接,左右兩邊對稱,布局工整。在甬道兩邊是人行道,人行道中間修建了一個“十”字形噴泉水池。泰姬陵的前面是一條清澄水道,水道兩旁種植有果樹和柏樹,分別象征生命和死亡。 泰姬陵于1631年(另一資料:1632年)開始動工,歷時11年,每天動用2萬印度知名役工。除了匯集全印度最好的建筑師和工匠,還聘請了中東、伊斯蘭地區的建筑師和工匠,更是耗竭了國庫(共耗費4000萬盧比),這導致莫臥爾王朝的衰落。沙·賈汗國王本原計劃在河對面再為自己造一個一模一樣的黑色陵墓,中間用半邊白色、半邊黑色的大理石橋連接,與愛妃相對而眠。 但泰姬陵剛完工不久,其子奧朗則布(Aurangzeb)弒兄殺弟篡位成功,沙·賈汗國王本人也被囚禁在離泰姬陵不遠的阿格拉堡的八角宮內。此后整整8年的時間,沙·賈汗每天只能透過小窗,凄然地遙望著遠處河里浮動的泰姬陵倒影,后來視力惡化,僅借著一顆寶石的折射,來觀看泰姬陵,直至最終憂郁而死(病死)。但有幸的是,沙·賈汗死后被合葬于泰姬陵內他的愛妃姬蔓·芭奴的身旁。 泰姬陵是用從322公里外的采石場運來的大理石造的,但它卻不是有些照片里的那種純白色建筑。成千上萬的寶石和半寶石鑲嵌在大理石的表面,陵墓上的文字是用黑色大理石做的。從一道雕花的大理石圍欄上可以看到出色的手藝。 陽光照射在圍欄上時,它投下變化紛呈的影子。從前曾有銀制的門,里面有金制欄桿和一大塊用珍珠穿成的布蓋在皇后的衣冠冢上(它的位置在實際埋葬地之上)。竊賊們偷去了這些珍貴的東西,許多人曾企圖挖取鑲嵌在大理石欄上的寶石,但泰姬陵的雄偉壯麗仍使人為之傾倒。 泰姬陵坐落在一個風景區內,莊嚴雄偉的門道象征著天堂的入口,上方有拱形圓頂的亭閣。原先這兒曾有一扇純銀的門,上面鑲嵌著幾百個銀釘。這些東西都已被劫走,現在的門是銅制的。關于沙·賈汗想在朱木拿河的另一邊為自己建一座同樣的黑色大理石陵墓的傳說似乎沒有太多的真實性。 他的兒子奧朗則布于1658年宣布為帝,并把他的父親軟禁在阿格拉一個城堡內達9年之久,一直到他去世。沙·賈汗能從城堡遠遠眺望泰姬陵。后來他也被葬在泰姬陵。泰姬陵代表了莫臥兒建筑成就的高峰。這種風格的陵墓豎立在一個底座上,上面飾有光塔,人們對它懷有和對清真寺同樣的崇敬的心情。這種風格的紀念陵墓在印度北部發展并隨之消失。 侯邁因在德里的陵墓于1564年動工,它是泰姬陵的雛形,牢固、威嚴而不是精致、黃雅。17世紀70年代奧朗則布在奧芝加巴德為他的妻子仿造了一座泰姬陵,可是它沒有泰姬陵的魅力與和諧。德里的另一陵墓賽夫達賈之墓于1753年動工,被稱為是“莫臥兒建筑最后的閃光”,然而它可不是一座人們盡力設法要運河看的建筑物。 這些紀念陵墓都有一個標準的模式——一個大的洋蔥形狀的拱頂、水道、分成四部分的花有泰姬陵的建造者把這些東西融化在一起,創造出一座無與倫比的建筑。與孟加拉的總督威廉·本廷克爵士策劃的陰謀相比,泰姬陵內珍貴財寶的失竊可謂微不足道。19世紀30年代,他謀劃拆除當時疏于管理、雜草叢生的泰姬陵,把大理石運往倫敦出售。只是因為從德里紅堡上拆下的大理石找不到買主,這個計劃才作罷。后來,在1900年當了印度總督的柯曾重新修復了泰姬陵。 泰姬陵旅游景點介紹: 毫無疑問,泰姬陵是世界上完美藝術的典范。基本上由大理石建成的建筑毫無瑕疵,月光之下的泰姬陵更給人一種恍若仙境的感覺。它不僅表達了沙賈汗對愛妻的深切紀念,也是他給人類的一份厚禮。從數不清的照片中使人非常熟悉的泰姬陵的外形被作為飯店的標志、酸辣醬和調味品的商標,實際上它被用在隨便什么地方,人們看到立刻就想到是印度的地方。 盡管如此,很少有人看了泰姬陵感到失望的。泰姬陵百看不厭,它仍舊能使人驚訝。它在一天里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自然光線中顯現出不同的特色。雖然它是一座陵寢,可它卻沒有通常陵寢所有的冷寂。相反你感到它似乎在天地之間浮動。估計有2萬名工匠參與了泰姬陵的建造,歷時22年才完成。據說一位法國人和一位威尼斯人參與了工程的部分工作。至今沒有一位建筑師被記錄肯定參與了陵寢的建造——這對這個建筑物是很適宜的,因為建造它的本意在于讓人們只記住在陵寢里的人。 朝霞升起時分,初升的一輪紅日伴著朱木拿河裊裊的晨霧,仿佛要將泰姬陵從睡夢中喚醒,此時的它顯得靜靜的。中午時分,泰姬陵頭頂藍天白云,腳踏碧水綠樹,在南亞一向耀眼的陽光映襯下,更出落得玲瓏剔透,光彩奪目。 傍晚,泰姬陵迎來了它一天中最嫵媚的時刻,斜陽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開始從灰黃、金黃,逐漸變成粉紅、暗紅、淡青色,隨著月亮的冉冉升起,最終回歸成銀白色。在月色朦朧中,泰姬陵顯得格外高雅別致和皎潔迷人,猶如美人泰姬在含情沉思。據稱,泰姬陵最美麗的時候,是朗月當空的夜晚。白色的大理石陵寢,在月光映照下會發出淡淡的紫色,清雅出塵,美得仿佛下凡的仙女。 泰姬陵旅游景點介紹:莫臥兒式花園 此花園是一個典型的波斯式花園(Persiangarden),位于主體前方,中央有一水道噴泉,而且有兩行并排的樹木把花園劃分成4個同樣大小的長方型,因為“4”字在伊斯蘭教中有著神圣與平和的意思。 泰姬陵旅游景點介紹:陵墓主體 主體建筑呈八角形,中央是半球型的圓頂,整座主體都以沙·賈汗最喜歡的白色大理石所建,而在白色的大理石上則鑲滿了各種顏色的寶石,拼綴成一些美麗的花紋與圖案。建筑時,在主體下方挖了18個井,每個井都以一層石頭、一層柚木的方式,把地基層層疊起,以減低地震對主體的傷害,可見沙賈汗對皇后的愛護。陵墓內部只靠室外透入的陽光照明,在大理石屏風內有兩副空石棺,而沙賈汗與皇后的真正長眠地點是在地下另一土窖中。 泰姬陵旅游景點介紹:清真寺 在主體兩旁各有一座清真寺,以紅砂巖建筑而成,頂部是典型的白色圓頂,而興建這兩座清真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持整座泰姬陵建筑的平衡效果,以達到對稱之美。 泰姬陵建筑風格介紹: 泰姬陵的構思和布局充分體現了伊斯蘭建筑藝術莊嚴肅穆、氣勢宏偉的特點,整個建筑富于哲理,是一個完美無缺的藝術珍品。所有游客都把印度人民的這一非凡杰作稱為印度的奇珍。 這座伊斯蘭風格的建筑外形端莊宏偉,無懈可擊,寢宮門窗及圍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鏤雕成菱形帶花邊的小格,墻上用翡翠、水晶、瑪瑙、紅綠寶石鑲嵌著色彩艷麗的藤蔓花朵。 泰姬陵工藝成就介紹: 泰姬·瑪哈爾的工藝成就首先在于建筑群總體布局的完善。布局很單純,陵墓是唯一的構圖中心,它不象胡瑪雍陵那樣居于方形院落的中心,而是居于中軸線末端,在前面展開方形的草地,因之,一進第二道門,有足夠的觀賞距離,視角良好,仰角大約是1:4.5。 建筑群的色彩沉靜明麗,湛藍的天空下,草色青青托著晶瑩潔白的陵墓和高塔,兩側赭紅色的建筑物把它映照得格外如冰如雪。倒影清亮,蕩漾在澄澈的水池中,當噴泉飛濺,水霧迷時,它閃爍顫動,倏整倏散,飄忽變幻,景象尤其魅人。為死者而建的陵墓,竟洋溢著樂生的歡愉氣息。 泰姬·瑪哈爾的第二個成就是創造了陵墓本身肅穆而又明朗的形象。它的構圖穩重而又舒展:臺基寬闊,和主體約略成一個方錐形,但四座塔又使綜輪廓空靈,同青空相穿插滲透透。它的體形洗練:各部分的幾何形狀明確,互相關系清楚,虛實變化肯定,沒有過于瑣碎的東西,沒有含糊不清的東西,誠樸坦率。 它的比例和諧:主要部分之間有大體相近的幾何關系,例如,塔高(連臺基)近于兩塔間距離的一半,主體的立面的中央部分的高近于立面總寬度的一半,立面兩側部分的高近于立面不計抹角部分的寬度的一半,其余的大小、高低、粗細也各得其宜。它的主次分明:穹頂統率全局,尺度最大;正中凹廊是立面的中心,尺度其次。 兩側和抹角斜面上凹廊反襯中央凹廊,尺度第三;四角的共事尺度最小,它們反過來襯托出中央的闊大宏偉。此外,大小凹廊造成的層次進退、光影變化、虛實對照,大小穹頂和高塔造成的活潑的天際輪廓,穹頂和發券和柔和的曲線,等等,使陵墓于肅穆的紀念性之外,又具有開朗親切的性格。 泰姬·瑪哈爾的第三個成就是,熟練地運用了構圖的對立統一規律,使這座很簡純的建筑物豐富多姿。陵墓方形的主體和渾圓的穹頂在形體上對比很強,但它們卻是統一的:它們都有一致的幾何精確性,主體正面發券的輪廓同穹頂的相呼應,立面中央部分的寬度和穹頂的直徑相當。同時,主體和穹頂之間的過渡聯系很有匠心:主體抹角,向圓接近;在穹頂的四角布置了小穹頂,它們形成了方形的布局;小穹頂是圓的,而它們下面的亭子卻是八角形的,同主體呼應。朝夕網 m.kgnhyy.cn原創不易,請大佬高抬貴手!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朝夕網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