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哈勃和當時的科學家:那天 我們發現了宇宙
u3i3.com小編優優據網絡最新關于“追憶哈勃和當時的科學家:那天,我們發現了宇宙”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
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人們認為銀河系就是整個宇宙,范圍大約是數萬光年;所有看得到的星星,全都在銀河系內。把這個認知推翻的功績,我們如今歸諸于哈伯,不過他是站在哪些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又是在什么樣的社會脈絡下,造就他如今的歷史定位?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故事的開端發生在美國最古老的洛厄爾天文臺(LowellObservatory),當初這座天文臺主要的工作是觀測火星人(別懷疑,他們是認真的)。1913年某一天,在洛厄爾天文臺工作的天文學家斯里弗(VestoSlipher),接到了臺長指示,要對仙女座“星云”進行觀測,因為當時天文學家認為星云是銀河系中的星塵,研究星云可借此了解行星的組成成分。斯里弗對仙女座“星云”進行光譜分析,意外發現包括仙女座在內,許多星云都有紅移現象,顯示它們運動速度極快,且大多離我們遠去,看起來不像是在銀河系中。他其實算是第一個觀測到宇宙擴張現象的人,只是他當時并未理解到這個事實,后來光彩大多被哈伯給搶走。
要證明宇宙擴張現象,無可避免地一定要有星體測距的技術,但是這對于在地球上進行觀測的二維星空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哈伯所用觀測變星亮度的測距方法,要歸功于哈佛天文臺的女性天文學家勒維特(HenriettaSwanLeavitt)。值得一提的是勒維特并非哈佛天文臺聘雇的天文學家,而是當時的臺長皮克林(EdwardCharlesPickering)找來整理大量觀測資料,被戲稱為“皮克林的后宮”的女性“計算員”其中一員;但她整理出來的資料可真夠嚇人的了,一共列舉了1,777顆變星,并以此歸納出造父變星的絕對亮度,與變化周期成正比的關系,由此奠定測量絕對亮度來推估距離的基礎。
實際上去觀測變星亮度,并且計算其距離的,首推威爾遜山天文臺(MountWilsonObservatory)的天文學家沙普利(HarlowShapley)。他根據透過60英吋海爾望遠鏡,所觀測球狀星團中造父變星的結果,推估這些星團與太陽系之間的距離,結果發現太陽系非但不是座落在銀河系中心,實際上反而離中心十分遙遠,有65,000光年之譜;整個銀河系的大小事實上達到30萬光年,比原先大家想的大了一個數量級。
最后輪到哈伯登場,他在1919年利用威爾遜山天文臺新落成的100英吋虎克望遠鏡,完成他的關鍵計算,確定了許多所謂的“星云”,其實是銀河系外的星系。他在仙女座“星云”里找到一顆造父變星,并借此推估出仙女座距離太陽系有250萬光年之遙,遠遠超出人們原先的預期。很明顯地仙女座并非是星云,而是位在銀河系之外的獨立星系,人類也因此確認了宇宙的范圍,絕對不僅止于銀河系的事實。
在30年后,已經名滿天下的哈伯,又主持了位于帕洛馬山天文臺(PalomarObservatory),200英吋海爾望遠鏡的觀測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哈伯靠著大口徑望遠鏡功成名就的事實,我們發現實驗器材對于科學的發展,有時候比起先行的觀念,具有更關鍵的影響力;而一個像美國當時那樣富足的社會,對于科學發展不遺余力的贊助,更是加速研究突破不可或缺的推手。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
以上就是u3i3.com小編優優據網絡最新關于“追憶哈勃和當時的科學家:那天,我們發現了宇宙”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