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97年為什么那么多皇帝
在中國歷代王朝中,元國祚不久,但皇帝卻換得頻繁。從成吉思汗1206年建國,到1387年元益宗兵敗捕魚兒海,180年,換了17個大汗。若從忽必烈1279年統一中國算起,到1368年元惠宗逃亡漠北,97年,也有11個皇帝。大明近300年,才16帝,大清算上入關前,也僅12帝。就換皇帝的頻率來說,都差元朝遠矣。
元朝帝系圖譜,也可謂“盤根錯節”,和明清帝系的主線清晰相比,顯得雜亂無章。這雜亂的帝系和頻繁的帝位更替,體現出蒙元政局之動蕩。
成吉思汗在世時,四個嫡子就為在爭奪儲位,最終大汗選定了老三窩闊臺。窩闊臺駕崩,皇后乃馬真氏廢皇太孫,擅立己子貴由。貴由崩,堂弟蒙哥搶取汗位。蒙哥殞命釣魚城,其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大打出手,忽必烈獲勝,為元世祖。
忽必烈立真金為太子,可是太子死在老皇帝前,于是兩個皇孫甘麻剌和鐵穆爾爭奪汗位,最后鐵穆爾即位為成宗。成宗無子,其侄仁宗武宗兄弟,同皇后支持的安西王展開角逐,武仁兄弟勝利,并約定以后兄終弟及,叔侄相繼。但仁宗從武宗處得位后,竟背約放逐武宗之后,傳位己子英宗。英宗后死于政變,政變者擁甘麻剌的兒子為泰定帝。
泰定帝崩,太子天順帝即位于上都。于此同時,權臣燕鐵木兒找來武宗之子文宗,在大都另立中央,并戰勝上都勢力,奪取政權。后文宗讓位哥哥明宗,但明宗馬上就被文宗毒死。文宗害怕鬼神報應,遺詔按約傳位明宗后人,明宗幼子寧宗即位43天后即死,長子惠宗登基。明軍北伐,惠宗逃亡死于漠北,其子昭宗益宗相繼即位,益宗被明軍擊敗后,又被宗王所殺,至此大元分崩離析。
寫了這么多,大家是不是覺得一片混亂?元朝的帝位爭奪就是如此錯綜復雜,“亂紛紛,你放唱罷我登場”一幕幕權力游戲,曲折離奇,跌宕起伏。那究竟是何原因導致了元朝奪位斗爭如此激烈呢?
首先,沒有明確繼承法,繼統混亂
漢族王朝通常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雖不能任人唯賢,但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相比之下,蒙元沒有明確的帝位繼承準則,影響繼承人的選拔是幾點模糊又自相矛盾的習慣法,使汗位之爭混亂無序。
1,蒙古族傳統是幼子繼承家業產。
成吉思汗雖然選定窩闊臺為下任大汗,但是歸大汗統領的中央萬戶卻交給幼子拖雷,成吉思汗死在征西夏前線,窩闊臺回來登基的前兩年,又有拖雷權知國事。從而給后來拖雷子蒙哥奪得汗權,提供了借口。窩闊臺死后,成吉思汗的幼弟企圖趁亂奪取汗位,也是以幼子承家業為名。
2,蒙元早期保留原始部落民主制的殘余,大汗須經忽里臺大會推選。
即使前任大汗選定的接班人也要由忽里臺大會認可,從而給了權謀家們操作空間。窩闊臺駕崩后,皇后乃馬真氏就操縱忽里臺大會,廢黜欽定接班人皇太孫失烈門,擁己子貴由為汗。貴由死后,金帳汗國的拔都主持忽里臺大會,讓拖雷系的蒙哥奪取了窩闊臺系的汗位,違反了成吉思汗“大汗位世代出自窩闊臺子孫”遺訓。
3,受漢文化影響,嫡長繼承的思想在選儲中也起一定作用。
成吉思汗的長子術赤就說“我乃嫡子,理應即位。”忽必烈深受漢法影響,就曾立嫡長子真金為太子。元文宗在打贏兩都之戰后,元明宗以嫡長子身份來討要皇位,文宗也只好暫時交出玉璽。
4,一些皇兄皇弟間還有兄弟相承的協議。
同胞兄弟結成同盟與旁系爭奪皇位,事成之后,約定兄終弟及,叔侄相繼。但君臨天下者或其子女,往往就想著自家永坐江山,于是便有了“燭影斧聲”,引發了政治風波。達成這種“金匱之盟”的元朝皇帝史有明載的有仁宗武宗兄弟,明宗文宗兄弟。成宗鐵穆爾和晉王甘麻剌之間很可能也有類似的約定。
其次,諸侯勢大,擁兵自重,奪位殘酷
在元人看來,天下為黃金家族共有,成吉思汗子孫人人有份。元代分封宗室,諸侯裂土臨民,割據一方,手握重兵。其中圖謀社稷者,重則大動干戈,輕則也以兵勢威逼。
蒙哥汗死后,漠南忽必烈和漠北阿里不哥都有重兵在手,他們相繼單方召開忽里臺大會,強登汗位。并開始了持續數年的血腥戰爭,最后以忽必烈勝利告終。
窩闊臺后王海都依托海牙立一帶世襲領地,聯絡西北宗王起兵奪權,叛軍一度攻入嶺北祖宗之地,漠北諸侯覬覦汗位者,乃顏、昔里吉等人也興兵作亂。草原烽火延續三十年才得以平息。
元仁宗在準備登臨大位時,原先的盟友其兄懷寧王海山帶精兵兩萬進逼大都。太后答己請來算命先生以“重光大荒落”的迷信說法,想哄海山回去。被海山以“天道芒昧,灼然何疑”進行駁斥。通過武力威脅,海山終得帝位,是為武宗。
第三,大汗多早崩,權力周期短
蒙元大汗中忽必烈活了80歲,成吉思汗活了66歲,其余人都享壽不久。除開被弒者,自然死亡的也多壯年逝世。貴由享年42歲,元成宗享年41歲,元仁宗享年34歲,元武宗享年29歲,元文宗享年28歲,這可能和蒙古貴族酗酒縱欲的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天子短命,縮短了權力交接的周期,也增大了政治危機的出現概率。
第四,權臣一手遮天,干預廢立
元代中后期常有蒙古色目大臣往往掌握軍權,飛揚跋扈,參與廢立,導致政局動蕩。太師鐵木迭爾,依仗太皇太后,“恃其權寵,乘間肆毒,睚呲之私,無有不報”“日誅大臣不附己者”,“上下蒙蔽,為贓鉅萬”。鐵木迭爾病死后,其子鎖南和義子鐵失承其父權勢黨羽,操控阿速衛軍。他們對元英宗改革變法、振立綱紀不滿,發動“南坡之變”,殺死英宗皇帝和宰相拜柱,迎立晉王為泰定帝。
后復有燕鐵木兒,在泰定帝駕崩后,發動政變,擁立文宗,攻占上都,謀殺明宗,得以權傾朝野。“一切中書政務,悉聽總裁”,“挾震主之威,肆意無忌”,還揚言“天下本我家之天下”。元文宗死后,燕鐵木兒擁七歲的小皇帝元寧宗即位,以便控制把弄。寧宗暴卒,燕鐵木兒又派人接十三歲的惠宗入都,以圖迎立首功,但惠宗“一無所答”,燕鐵木兒不爽,竟遷延不立,至使得皇位空懸半年。
燕鐵木兒通過兵變扶持新君,又因有奉迎之功而權傾天下,權勢遮天之后,再干預建儲。元末權臣即是如此玩弄手段,攪亂朝綱。
第五,后宮權重,插手汗位
蒙元前期在先汗駕崩后,忽里臺大會選汗前,往往由先皇皇后臨朝聽政,如乃馬真后,海迷失后。她們對于誰繼承汗位有很大的話語權。前文所說乃馬真立貴由,就是一個例證。
后忽里臺大會名存實亡,但在選擇下任天子時,太后也有至關重要的一票。真金妻仁裕皇后闊闊真愛幼子鐵穆爾甚于長子甘麻剌。忽必烈死后,甘麻剌和鐵穆爾爭奪皇位,闊闊真叫他們倆背誦成吉思汗圣訓。鐵穆爾倒背如流,甘麻剌因為有口吃,背起來結結巴巴的,在群臣面前出盡洋相。就此甘麻剌和皇位失之交臂。
到元末,還出現皇后逼天子退位之事。高麗女奇氏,頗得元惠宗寵愛,一直從貢女升到大皇后,并成功立己子為太子。后來奇皇后居然勾結軍閥王保保,逼迫惠宗讓位給太子。太子勢力和皇帝勢力就此展開混戰,直到明軍攻克大都方才收場。
以上各種原因互相交織,造成了元朝政局的動蕩,導致了元朝帝位更替頻頻。大元帝國就在這些內耗中不斷損耗著國力,終被農民起義的洪流所埋葬。
世界之最 m.kgnhyy.cn原創不易,請大佬高抬貴手!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