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晉朝歷代瑯邪王
第七任瑯邪王——司馬昱。司馬昱字道萬,司馬睿第六子,也是他最小的兒子,母親鄭阿春,也就是說他是司馬煥的同母胞弟。永昌元年(公元322年)三月,司馬睿下詔封時年僅三歲的司馬昱為瑯邪王,以會稽、宣城兩地作為司馬昱的食邑。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十二月,司馬昱被徙封為會稽王,并被授予擔任散騎常侍一職。
第八任瑯邪王——司馬岳。司馬岳字世同,司馬紹嫡次子,司馬衍同母弟,母親是庾文君。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十月,司馬衍封司馬岳為吳王,次年改封其為瑯邪王。此后先后擔任散騎常侍、驃騎將軍、侍中、司徒等職。咸康八年(公元342年)五月,司馬衍病重,由于他的兩個兒子司馬丕和司馬奕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同時司馬岳和司馬衍的舅舅庾冰作為把持朝政的大臣,害怕到時權力會受到影響,就建議改立司馬岳為皇位繼承人,司馬衍最終同意。同年六月司馬衍駕崩,司馬岳即位。
第九任瑯邪王——司馬丕。司馬丕字千齡,司馬衍長子,母親是周貴人。司馬衍病重去世時,司馬丕年僅兩歲,在庾冰等人的籌劃下,最終選擇了司馬丕的叔叔司馬岳即位,司馬丕則被封為瑯邪王。司馬丕歷經司馬岳、司馬聃兩朝,先后擔任散騎常侍、中軍將軍、驃騎將軍等職。升平五年(公元361年)五月,晉穆帝司馬聃英年早逝,由于沒有子嗣,司馬岳一脈絕嗣,司馬丕于是登上了本該屬于他的皇位。
第十任瑯邪王——司馬奕。司馬奕字延齡,司馬衍次子,司馬丕同母弟。最初受封為東海王,歷任散騎常侍、鎮軍將軍、車騎將軍等職。兄長司馬丕即位后,司馬奕受封為瑯邪王,并被授予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興寧三年(公元365年)二月,司馬丕因為服食丹藥中毒身亡,由于沒有子嗣,所以司馬奕成為了新一任皇帝。
第十一任瑯邪王——司馬昱。你沒看錯司馬奕即位后,新一代瑯邪王又是司馬昱。當時褚太后以瑯邪王絕嗣為由,再封司馬昱為瑯邪王,但司馬昱不肯受封,盡管被封瑯玡卻未去會稽王之稱。此后司馬昱又被提升為丞相、錄尚書事,賜“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榮譽,又賜羽葆、鼓吹及持班劍的武士六十人,但這一次司馬昱又堅決辭讓。其實司馬昱屢屢辭讓也是不想惹麻煩上身,此時的東晉國中有個實力派人物,桓溫。司馬昱作為司馬家族元老,也就成了對抗桓溫的核心力量,但在較量中司馬昱逐漸處于下風,惹不起那就試著躲。桓溫對皇位可是虎視眈眈,桓溫最終在太和六年(公元372年)十一月發動政變廢了司馬奕,擁立司馬昱為帝。
第十二任瑯邪王——司馬道子。司馬道子字道子,司馬昱第七子,司馬曜同母弟。咸安二年(公元372年)七月,司馬道子被封為瑯邪王,食邑一萬七千六百五十一戶,兼攝會稽國,領會稽內史。由于是司馬曜的同母弟,所以司馬道子就成為了其加強皇權的得力助手,謝安也在他的排擠下只能出鎮避禍,最終幫助其兄長成為東晉最有權勢的皇帝。但當所有敵人都被消滅后,兄弟兩人的矛盾也開始顯現,最終演變成主相之間朋黨相爭。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十一月,司馬曜以其子司馬德文為瑯邪王,司馬道子于是被徙封會稽王。
末代瑯邪王——司馬德文。司馬德文字德文,司馬曜次子,司馬德宗同母弟,母為淑媛陳歸女。司馬德文被封為瑯邪王后,先后擔任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司徒、錄尚書六條事等官職。司馬德宗是個生活不能自理的皇帝,朝政也被司馬道子父子把持,東晉也再次陷入巨大的動蕩之中,王恭之亂、孫恩之亂先后爆發,這個王朝已是風雨飄渺。桓玄之亂時,司馬德文也率軍迎戰,但屢戰屢敗,桓玄篡位后,司馬德文被貶為石陽縣公。劉裕平定桓玄之亂后,司馬德文重新成為瑯邪王,并被加封為徐州刺史、大司馬、司徒。
但正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劉裕此時成為了最威脅東晉皇權的人物,司馬德文也知道劉裕有篡位與殺害司馬德宗的企圖,司馬德文便隨侍于其兄長左右。但劉裕還是趁著司馬德文生病,出搬到宮外居住的時機殺了司馬德宗。更為諷刺的是,劉裕為了符合圖讖所言“昌明之后有二帝”,又立司馬德文為皇帝,考慮到馬上要改朝換代了,瑯邪國也就沒有存在必要了,瑯邪國也就此國絕,之后沒多久東晉也滅亡了。世界之最 m.kgnhyy.cn原創不易,請大佬高抬貴手!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