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將四鎮節度使:王忠嗣生平介紹及歷史評價
作者: formermaster/發布時間2022-03-30 12:33:21/點擊4325℃
導讀民間有句老話,世界上沒有后悔藥可以買。 王忠嗣就是大唐王朝最沉重的一貼后悔藥, 是他以一個老軍事家敏銳的目光覺察到安祿山謀反的禍心,也是他以安邊持重的戰略思想,將大唐王朝的盛世推向了頂點,更是他懷著一顆忠誠的心,為保國安民的執著理想不計個人...
Tips: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民間有句老話,世界上沒有后悔藥可以買。王忠嗣就是大唐王朝最沉重的一貼后悔藥,是他以一個老軍事家敏銳的目光覺察到安祿山謀反的禍心,也是他以安邊持重的戰略思想,將大唐王朝的盛世推向了頂點,更是他懷著一顆忠誠的心,為保國安民的執著理想不計個人榮辱,最終開罪于一直提拔賞識他的唐玄宗,付出了一個忠臣最沉重的代價。如果,僅僅是如果,王忠嗣在天寶初年對安祿山的彈劾可以獲得李唐王朝的認同,再如果,755年漁陽烽火時,率兵平叛的是王忠嗣將軍,那么歷史又會是怎樣一個結局?遺憾的是,歷史永遠沒有假設。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讓歷史永遠記下了李光弼等人的姓名,而英年早逝的王忠嗣將軍,卻是大唐盛世頂峰時代最閃耀的將星。王忠嗣的人生沉浮注定是與大唐盛世的興衰血肉相連的。8歲那年,他的父親死于反擊吐蕃的松洲會戰,痛惜愛將的唐玄宗將王忠嗣收養于宮中,與皇子一起長大。那是大唐開元盛世的開始,18歲那年,王忠嗣打了一生里的第一次戰斗,在河西以300騎兵奇襲吐蕃,斬殺千人,而當時的大唐王朝,正如春風得意馬蹄疾的王將軍一樣,噴吐著勃勃的青春生命。從37歲開始,王忠嗣以方面大將的身份南征北戰,漠北會戰擊滅契丹,薩河內山會戰擊滅突厥,強大的突厥帝國從此以后徹底成為一個歷史概念。積石山會戰大敗吐蕃,唐朝掌握了河西地區所有的戰略要地,形成了對吐蕃軍事對峙的主動權。大唐黃金時代的赫赫武功,也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走向顛峰。40歲那年,王忠嗣掛四鎮節度使將印,手握唐朝三十萬精銳軍隊,達到了個人戎馬生涯的權力頂峰,而與李林甫等權臣的矛盾也日益逼近,官場斗爭里的明槍暗箭也把他推入了你死我活的旋渦中,恰如此時的大唐,在盛世的外面下,也早已經潛伏了深深的危機。在盛唐的諸多武將里,王忠嗣是一個擅長充分發揮集中機動兵力打殲滅戰的天才,他的戰爭第一原則并非是攻城掠地,而是最大限度的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他的騎兵軍團是公元八世紀戰場上最劇烈的龍卷風,無論是突厥人還是契丹人,或是吐蕃人,都曾經深深體會到他風卷殘云式的攻擊方式。對于人口稀少的游牧民族來說,與王忠嗣的作戰是不折不扣的噩夢,但是身為一個名將,王忠嗣并不好戰,他不貪求殺敵賞功的榮耀,身為封疆大吏,他更多的是一個建設者而非破壞者,無論在漠北還是在河西,他都確立了一整套的軍事選拔制度與邊疆建設制度,將大唐王朝的邊境打造成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當與他同品級的將領都爭著在邊境出擊,甚至主動挑釁敵人謀求戰功的時候,他卻敏銳的看到了窮兵黷武對于國家的危害。他用細致與耐心的經營打造邊防,卻從不主動挑起戰爭。他告誡自己的部將們:軍人的職責在于守衛國土,而不是無端挑起戰端。他牽掛的不是個人的軍功獎章,卻是國防建設的百年大計。這正為他日后的悲劇埋下了伏筆。當好大喜功的唐玄宗強令王忠嗣發動石堡城會戰時,素來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王忠嗣選擇了拒絕,當部將李光弼為他的前程擔憂時,他卻坦然告訴所有人:這一仗對于國家的邊境安全沒有任何意義,只會徒增士兵的傷亡,造成無謂的犧牲,而我王忠嗣絕不會用士兵的鮮血去染紅自身的官袍。透過這震撼千古的對話,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超越了歷史與階級概念的大寫的人,不僅僅為他赫赫的軍功與長遠的戰略眼光,更為他對于生命價值的無私尊重。悲劇終于到來了,在石堡城事件之后,王忠嗣因李林甫的陷害蒙冤入獄,是部下哥舒瀚抱著唐玄宗的腿苦苦哀求,才保下了他一條命,公元749年,這位功勛卓著的唐朝名帥病逝于湖北漢陽,享年43歲。就在同一年,大唐帝國以巨大代價奪取了石堡城,卻終究因為無法守御而放棄,如王忠嗣所料,這是一場白白犧牲數萬軍人生命的無謂戰爭。六年后,素來以邊功得到唐玄宗信任的安祿山舉兵叛亂,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徹底斷送了唐王朝的黃金時代。當狼狽出逃的唐玄宗回望長安漫天的烽火時,他會想起王忠嗣嗎?世界之最 m.kgnhyy.cn原創不易,請大佬高抬貴手!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朝夕網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