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戴森球 一種人造天體理論(用來尋找外星文明)
在各類科學文章中會有一類消息,指的是某顆恒星的亮度突然變暗了,或者某顆恒星突然消失了。于是有人給出猜測說那顆恒星其實是高級外星文明的戴森球。這里出現一個我們不熟悉的名詞,什么是戴森球呢?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種人工天體的構想
“戴森球”,是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就提出的一種理論。所謂“戴森球”其實就是直徑2億km不等,用來包裹恒星開采恒星能的人造天體。這是一個利用恒星做動力源的天然的核聚變反應堆。戴森球是一種設想中的巨型人造結構,由弗里曼·戴森先生提出。這樣一個“球體”是由環繞太陽的衛星所構成,完全包圍恒星并且獲得其絕大多數或全部的能量輸出。戴森認為這樣的結構是在宇宙中長期存在并且能源需求不斷上升的文明的邏輯必然,并且他建議搜尋這樣的人造天體結構以便找到外星超級文明。
1、開發恒星
戴森球,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科學家戴森提出的一種設想,在他的設想里,最大化利用恒星能源的方法,就是將這顆恒星關在一個“密閉的籠子”里,這樣能夠讓恒星的能量沒有一絲一毫的逃逸。他認為科技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迫于對能源的需求,星際文明將開發恒星,而戴森球,就是最大化利用恒星能源的一種方式。世界之最 m.kgnhyy.cn原創不易,請大佬高抬貴手!
2、卡爾達舍夫等級
卡爾達舍夫等級是一種用來衡量一個文明的技術的先進等級的方法,以一個文明能用來與通訊交流外行星的能量的多少為基礎。也就是說能用大量能量與外界溝通的行星,才可以算入卡爾達舍夫等級。這個超級能量殼體就是所謂的“戴森球”,雖然這是一個傳奇式的構想,但天文學家們通過一些紅外空間望遠鏡也發現了類似特征的天體,問題是處于塵埃團籠罩的恒星看起來很像一個“戴森球”。
3、建造代價極為高昂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占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太陽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10?)千米,其質量大約是2×10³?千克(數據來源自百度百科)。如果在其表面590萬千米處(太陽探測器同步軌道)建造一個戴森球(可視為全硅結構,厚度可視為1cm,相對原子質量:28.0855,那么其質量要多少?大約估算需要為3.2X噸的硅,這個數字相當于什么概念呢?相當于二十分之一個月球質量。在宇宙中這個數字不算大,但是對于人類來說,把整個地球拆了,也湊不足這么多的硅。
戴森球是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戴森球理論。說的通俗一點就是,通過人工技術,人為的制造一個大殼把太陽圍起來讓他變成大號的聚變發電機。這是源于能源的源頭是太陽,因此,地球就是一顆大號太陽能電池。如今已經揮霍了這么多年,可能不太夠用了。才提出了這個猜想。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