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尺道是什么朝代的
五尺道是中國戰國時代修筑的一條連接中原、四川與云南的通道。秦國蜀郡太守李冰采用積薪燒巖的原始辦法,開山鑿巖,開通了此條道路。因路寬五尺,所以稱為“五尺道”。簡介
五尺道從蜀南下經僰道(今四川宜賓)、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寬僅五尺,故史稱“五尺道”。這條道路盡管狹窄,卻和秦始皇在全國其他地區興修的寬達五十步的“馳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是云南與蜀的重要商道。
現存五尺道主要位于四川宜賓和云南昭通等地,如鹽津縣豆沙關,唐袁滋摩崖石刻就在五尺道旁崖壁上。在筠連塘壩,極少數古道當代還在發揮作用。
筠連縣在川滇交界的武德鄉“幺店子”一帶,發現一處古色古香、長約200多米的秦“五尺道”。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一段長約50多米,寬約兩米,為典型的秦“五尺道”遺跡。據介紹,新發現的這段秦“五尺道”,由石灰巖石板鋪就。石板歷經滄桑歲月的洗禮后,留下的騾馬印痕和人行走后留下的印痕等清晰可見。歷史
五尺道始建于秦朝,現殘存長約350米,道寬5尺,每級尺階寬窄高矮不等。從關河東岸上緣三曲而至摩崖,路面留有馬蹄痕數十個。五尺道,自秦以來,就是滇川的必經要沖。北起宜賓、南至曲靖,途經鹽津、大關、昭通、威寧、魯甸、宣威等縣,唐樊綽《蠻書》稱之謂“石門道”。
當時吸引巴蜀人到西南夷地區的一項重要貿易是“僰僮”販賣。“僰僮”出自僰道縣,因而僰道縣成為蜀賈販賣“僰僮”的主要地區和通商貿易地。從蜀到僰道的道路早已經存在,到漢代稱為“僰青衣道”:由蜀出發,沿著青衣江水而下,經過夾江至樂山,又循岷江而下至僰道。
青衣道至宜賓后分途:一為南夷道,即從僰道繼續南行至夜郎(今貴州安順)地區,再往南可至當的廣東南海;另一條接著秦代修筑的五尺道,通往滇池地區。漢武帝時唐蒙又“鑿石開閣,以通南中”,將五尺道加以整修擴建,形成由僰道南下,過石門(今云南鹽津豆沙關)到朱提,然后經由味縣,到達滇池地區的官道。又因為這條道路以朱提樞紐,故又稱為朱提道。五尺道經由的地區山高水險,道路十分艱險,當時行人說其道“盤蛇七曲;盤羊、烏櫳,氣與天通”。
朝夕網 m.kgnhyy.cn原創不易,請大佬高抬貴手!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